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利通区:“移”路蜕变 “就”地生花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1日来源:多彩利通作者:

近年来,利通区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精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赋能、社区治理创新等举措,走出一条移民安置与就业增收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助力移民群众从“安置”迈向“安居”,从“乐业”走向“兴业”。

走进清宁河社区金龙华庭小区,云裳服装公司加工车间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41岁的马丽萍正专注地缝制衣料,她感慨道:“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不耽误。”社区党委书记闫军介绍,社区自2016年起分三批次接收彭阳县劳务移民66户350人,为解决移民“顾家难、技能弱”问题,社区党委探索“村社联建”模式,将136平米社区用房建成劳务移民就业孵化基地,引进云裳服装公司,累计带动20多名像马丽萍这样的家庭妇女稳定就业。

技能培训为移民就业注入“强心剂”。兰彦录参加社区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后,萌生了创业念头。“社区帮我选位置、办手续,现在‘小兰炸串’的生意可红火了。”他的串串车停在碧水明珠小区门口,香味吸引着往来居民。近年来,社区联合企业开展厨师、家政等技能培训13场,开发保洁、销售等岗位180个,安排公益性岗位38人,移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稳步提升。

温情服务更让移民“心安”。社区常态化开展“爱心蔬菜送移民”活动64次,发放米面油慰问脱贫户200余人次;组织“移民楼下话幸福”文艺汇演32场,串起邻里情。闫军说:“只有就业稳了,收入有了,移民才能真正扎根。”如今,社区动态管理移民家庭就业需求,打通增收“最后一公里”,移民从“落脚”变“扎根”,从“谋生”变“乐业”。

清宁河社区6.5公里外的上桥镇新民社区锦都城小区,曾是矛盾频发的“烫手山芋”。作为“十三五”劳务移民集中安置点,这里211户938名移民占小区总人口的70%,搬迁初期因生活习惯差异、语言不通,移民与本地居民冲突不断,物业撤离、上访投诉层出不穷。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晓玲带着网格员逐户走访,探索出“三安”移民治理锦都城模式,让小区实现从“安置”到“安居”的蜕变。

“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是新民社区的关键一招。移民张东原本因“人生地不熟”求职屡屡碰壁,社区主动对接帮他找到小区保安工作,如今他已晋升为保安队长。“现在每月工资2000多元,休息时间还能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张东笑着说。为拓宽就业渠道,新民社区联合周边8个行政村,链接牛家坊民俗旅游区、失地农民创业园等资源,开发保安、温棚管理员等近百个岗位,累计发放务工补贴、小额信贷200余万元,帮助477名移民人均年增收2.4万元。

技能赋能拓宽“致富路”。移民海玉英通过社区刺绣培训班掌握了一技之长,从“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变身为“兼职绣娘”,“公益岗每月有固定收入,刺绣再赚2000多元,这手艺真是‘金饭碗’!”社区联合人社局、商务局开展电焊、育婴师等定向培训,为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并推荐就业,累计培训移民300余人次。

文化共融筑起“连心桥”。社区举办邻居节、美食节等活动300余场,设立免费摊位供移民售卖家乡特产;开展“六个先锋”评选活动,用“身边好人”故事传递文明新风。“以前觉得自己是外乡人,现在和邻居一起跳舞、做抓饭,这里就是家!”移民马丽萍的话道出众人心声。如今的锦都城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4%跃升至98%,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移民真正从“异乡客”变“新主人”。

从清宁河社区就业孵化基地的繁忙景象,到新民社区锦都城小区的欢声笑语,利通区通过党建引领和精准施策,累计安置移民3274户14022人,交出了一份移民安居乐业的扎实答卷。2025年,利通区将谋划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各类移民致富项目126个,总投资1.09亿元,根据企业招工需求点对点提供“1311”服务,实现移民群众转移就业5234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宁ICP备19000976号-1宁公网安备64030202000186号

 主办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3-2666555 网站标识码:6403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