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吴忠市利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640302001/2022-00541 文号 生成日期 2022-06-09
内容分类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利通区政府办公室 责任部门 利通区发展和改革局

  

序 言

  

十三五2016—2020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国情、区情,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利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特点,充分认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对于促进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利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次全会和吴忠市委四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编制,主要阐述利通区、政府战略意图、重点工作、重大举措,是今后五年利通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绘制新蓝图  共筑“小康梦”

  

“十三五”时期,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决胜期,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其保障措施,确保我区与自治区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六个特色区”建设目标,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改善民生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迎难而上促发展,多措并举保增长,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与全区、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6.7亿元,比2010年增长104.89%,年均增长1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67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06亿元,比2010年增长259.5%,年均增长33.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1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78.8%,年均增长13.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6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81.9元,比2010年增长了62.14%,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88.6元,比2010年增长了71.38%,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10年的2.2:1下降到2:1。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6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现代农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产实现增加值15.8亿元,比2010年增长33.9%,年均增长5.6%,其中特色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90%以上工业经济增长全面提速,二产实现增加值85.7亿元,2010年均增长157.36%年均增速16.8%轻重工业之比由2010年的55:45调整为67:33,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升温,三产实现增加值45.3亿元,比2010年增长72.2%,年均增长7.25%,其中现代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不断增加,对经济的贡献持续加大。三次产业之比由“十一五”末的16.8:46.4:36.8调整为10.8:58.4:30.8,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围绕银川都市圈建设战略,滨河大道全线贯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金银滩镇小城镇改造续建和高闸镇、扁担沟镇美丽小城镇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建成“善谷小镇”、“朱渠新村”等17个美丽村庄;实施黄河景观水道整治工程,建成千米景观水道和一批乡村休闲文化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美丽乡村建设凸显亮点;大力实施城乡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等项目,实现行政村环境综合治理全覆盖,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8%;开工建设金五路、吴扁路等道路改造工程,累计新建改建乡村道路646公里,进村主干道全部硬化;城镇化率达到62.1%,比“十二五”目标高7.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生态环境保护成绩蔚然。纵深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两大工程,重点实施了农田林网、湿地保护、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五年造林面积累计达到13.53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1.58%,成功入围“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环境监督管理力度明显加大,工业“三废”治理成效明显,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排放量等重要污染物全部控制在“十二五”污染物减排计划之内,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39.8%,全面完成吴忠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社会事业发展成果丰硕。积极落实市区共建共管社会事业的体制机制,配合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五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5所,幼儿园12所,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深入开展了“送戏下乡”、“滨河大舞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活动,累计建设文化体育场地827个,万人占有率达21%,荣获自治区“全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集体”称号;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拥有床位数达到2989张,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健全,应对医疗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疾病预防、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民生福祉得到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到99%96%以上;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率先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妥善解决39721被征地农民养老问题,全面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精准化扶贫工作进展顺利,开展贫困户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全区共建档立卡贫困村6贫困人口14405523人;社会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共发放帮扶救助金3024万元,惠及群众12.6万人次;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区本级投入社会事业和民生福祉的资金五年累计达到7.7亿元,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3%;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稳步提升,2015年,全区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约84.63%,“十二五”期间共提高11.11个百分点,位列全自治区前列。

——重点领域改革深层推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综合水价制度、政府行政审批制度、企业注册登记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率先在全自治区推行“一照通”和“三证合一”,实现企业登记信息在各部门互通共享,无缝对接;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和农资、良种、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助资金2.3亿元;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与整治工作,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扎实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高度重视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十分重视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围绕“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扎实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创建活动,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和谐示范城区”称号。

专栏1:利通区“十二五”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

备注

十二五规划目标

实际值

完成比例(%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1

146.7

104.04


人均GDP(万元)

3.51

3.67

104.6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

3.26

108.7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68

490

104.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9.5

48.1

99.17

-0.83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16.8:46.4:36.8

10.8:58.4:30.8


城市化率(%)

55

62.1

113

7.1

可持续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9


9以内


森林覆盖率(%)

11.58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100

100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80

85

106.25

5

单位GDP能耗下降

8


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1931.4

11588.6

97.1

-2.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122.7

23581.9

97.8

-2.2

恩格尔系数(%)

35

33



社会发展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55

50

91

-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0

90

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99

99

-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100

96

96

-4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综合分析国内外、区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的基础条件,展望“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也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

一、竞争和挑战

发展内生动力不强。我区经济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过去的发展主要靠投资驱动,消费相对乏力,出口几乎微乎其微,“三驾马车”实际上是“独轮驱动”,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还需时日,“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特征将更加明显。

产业规模层次较低。整个产业链条中传统产业、“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占比较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新型产业、高端产业、新兴业态尚处在起步阶段,“十三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任务还很艰巨。

周边地区的竞争和挤压。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偏低,所以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面临着区内外其他相对发展较快地区对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抽离效应”的严峻挑战,稍有松懈,就有差距进一步拉大或落伍的可能。

二、战略机遇

从国际层面上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改变,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工业4.0”等计划,以TPPTTIP为代表的“21世纪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将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和新规则制定期,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整体上呈现更多的灵活性和多元性;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在继续,市场大融合,产业大调整日益加速,科技革命快速推进,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这为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产业和产品同时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为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从国家层面上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在发展方式上,以过去量的积累为主,转变到了现在以质的提升为主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国家仍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发展战略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丝绸之路基金和亚洲投资银行的正式运营,特别是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将不断增加;在调控方式上,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战,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全部脱贫的目标,必将加大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资金、政策的支持力度,这对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无疑将是一个重大机遇;在发展布局上,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性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随着上海、广州、福建、天津等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孕育和推出,必将会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

从区域层面上看。随着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和陆港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功能的不断发挥,深化改革的红利正在释放,开放发展的空间正在拓展,作为即将融入银川都市圈的吴忠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就利通区自身而言,经过多年的积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动能正在形成。我们将充分发挥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地缘优势、内陆开放的政策优势、黄河自流灌溉的自然优势,必将会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新的机遇和大的作为,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综合来看,“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形势总体对我区发展有利,全区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提升关键期,只要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我区就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及自治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节 “十三五”发展蓝图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及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吴忠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转型跨越、项目带动“两大主线”,打造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个示范区”,着力发展现代纺织、特色优势农业、特色农产品产业、特色装备制造、健康休闲、现代商贸物流“六大产业”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实现在全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把发展经济与增进人民福祉结合起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人民的幸福,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使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与提质增效结合起来。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培育现代纺织、装备制造、健康休闲、特色优势农业、特色农产品产业和现代商贸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在做大龙头、延伸链条、创新技术等方面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战略性、牵引性的大项目,助推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大转变,经济社会大发展。

必须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下决心改革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体制性障碍,建立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借助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和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自治区沿黄经济带、银川都市圈战略之中,积极搭乘“向西开放”的快车,顺势而为,借势而上,集中精力培育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把我区打造成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放的前沿阵地。

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按照城乡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以区为中心,以乡(镇)、村为基本联结点,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公共服务均等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必须把依法治区和加强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把法治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法治经济、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为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不断增强乡(镇)、村各级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实现“十三五”的各项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突破84.5亿元,三产比重力争提升到40%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10:50:40,轻重工业比例达到72:28,特色优势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90%以上,“五优一新”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方面人才队伍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以上。

——民生改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力争翻一番半以上,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小康,移民地区居民收入位居全市前列。五年累计新增就业2.6万人,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城乡就业、住房条件、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生态环境目标:能源、土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80%以上,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上下达的指标以内,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率继续提高,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名片更加靓丽,人居环境质量在自治区排名靠前。

——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建成最适宜创业和居住城市的总体目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健康利通建设、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健全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抓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打造滨河生态水韵之城、建设沿黄经济带核心区为抓手,创建生态城市;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为抓手,创建平安城市;以改善城市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抓手,创建幸福城市,最终建设宁夏沿黄经济带“滨河首善之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1%

——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以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六到农家”工程为抓手,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管理民主、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目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的新体制基本建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主动参与国内外多区域合作,实现面向周边地区,面向中东部地区,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专栏2:“十三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15

2020

年均增长(%

属性

民生福祉

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840.7

25911.5

9

  

预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3581.9

36283.7

9以上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588.6

17830.5

9以上

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约束性

3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6

12

约束性

4

脱贫人口(万人)

    0.56

到2017年提前完成任务

约束性

5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25

约束性

6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95

100

约束性

经济发展

7

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价,亿元)

146.7

205

7.5左右

预期性

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6675

50000

9

预期性

9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45

3.36

5

预期性

10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90)

(1000)

≥13

预期性

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8.1

74

9

预期性

1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1.2

71

1.96

预期性

13

互联网普及率(%)

50

85

7

预期性

14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0.8

2

20

预期性

15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0.6

预期性

结构调整

16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0.8

40

1.82

预期性

17

轻重工业比例(%)

67:33

72:28

预期性

18

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8.2

16

1.56

预期性

19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70

85

1

预期性

创新驱动

20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54

0.8

预期性

2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65

2

0.27

预期性

2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6

4

0.28

预期性

23

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5

3.5

0.4

预期性

生态文明

24

耕地保有量(万亩)

40

40

约束性

25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200

130

-35

约束性

26

单位GDP能耗降低(%)

8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2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约束性

28

森林覆盖率(%

6.8

10

0.88

约束性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23

约束性

29

空气质量达标率

78

80

约束性

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12


约束性

社会治理

30

基层民主参选率(%)

95

100

1

预期性

31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

8

13

1

预期性

32

社会安全指数

95

99

0.8

预期性

备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致力创新融合  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发展引领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质增效,构建以现代纺织、装备制造、健康休闲、特色优势农业和现代商贸为主体的五大产业集群

  

第一节 培育壮大新型工业

  

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民族优势,加快推进以“一区(金积工业园区)五园(现代纺织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工业企业创业孵化园、健康休闲产业园、慈善产业园)”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现代纺织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高附加值、节能绿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到“十三五”末,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轻工业比重进一步增大。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10家,争创国家级品牌2个、自治区级名牌30个以上。

、培育壮大现代纺织产业

改造提升现代纺织产业园一期,开工建设产业园二期,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将现代纺织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以羊绒(毛)纺织为主体,以纺织业中后端产业链为核心,集研发——生产——展销——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化现代纺织园区,建设宁夏纺织产业技术研发设计基地、纺织产业及其配套产品生产基地、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纺织品交易基地,打造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区。

进一步延长拉伸纺织产业链。以打造“中国纺织城”和“百亿现代纺织产业园”为目标。依托宁夏恒丰纺织集团大力实施纺织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PXPTA等纺织上游项目建设,着力提升羊绒(毛)制品研发能力,促进羊绒纺织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逐步拓展合成纤维及纺织面料的应用范围和市场占有率;主动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延长拉伸纺织产业链,逐步形成集梳绒、纺织、印染、成衣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精品纺织产业体系,打造中国西部有影响力的纺织产业。

打造现代纺织产业园独特优势。巧借外力、错位发展,发展特色纺织产业;延长产业链,着眼于纺织产业的中下游,从纺织开始,逐步向印染、服装制造、商贸集散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向高端价值链拓展,提高研发、设计、创意、品牌、营销在整个产业链的比重。

专栏3现代纺织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现代纺织产业重点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181.7亿元。

主要包括:宁夏恒诚仁和科技有限公司纺织项目、纺织机械配件制造项目、现代纺织产业园二期、宁夏恒丰45万纺纱4号车间、宁夏恒丰集团恒和织布、宁夏恒丰集团恒诚针织服装、高档无纺布、现代纺织园二期恒丰55万锭纺纱、现代纺织园二期恒丰织布、年产1000吨羊毛纱线等项目。

、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

乳制品及其深加工。发挥伊利、夏进、红果、恒枫等龙头乳制品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伊利乳业二期项目建设,鼓励本地乳制品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兼并、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将利通区打造成为全自治区乳制品企业的聚集区域、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集中区域和引领奶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深度开发液态奶、工业奶粉及其他固体乳制品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拓展市场,建成服务国内、辐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乳品加工区、包装区和集散基地。

牛羊肉及其深加工。以涝河桥牛羊肉加工基地为依托,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以优质牧草和滩羊、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通过对牛羊肉及其附产品的精深加工,叫响“中国(宁夏·吴忠)牛羊肉”品牌,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牛羊肉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提升牛羊肉产业的规模效益使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5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深度挖掘引黄灌区的传统农业资源优势,扩大有机富硒水稻、高筋粉小麦和优质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打造嘉禾雪、红双赢、兴达粮油、红山河调味品等知名品牌推进马莲渠、板桥、古城等粮油加工企业的整合聚集,建设利通区粮油产业园。采取兼并重组、加盟连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方式,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专栏4: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87.68亿元。

主要包括:鑫浩源生物胶囊生产项目、宁夏吴忠市国海粮油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胡麻油技改扩建项目、宁夏吴忠市国军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冷榨亚麻生产线技改项目、伊通药业投资项目、食用油、粮食物流中心、涝河桥肉食品产业园(二期)项目、深圳华澳肉食品产业链项目、依玛德迪尼(宁夏)乳业有限公司年产1.66万吨奶制品项目

  三、拓展提升特色装备制造产业

借助金积工业园装备制造功能区,策划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加快培育引领现代装备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装备制造产业链整体升级,打造百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宁夏现代制造业基地。

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业。依托中国自动化吴忠产业园,围绕国内外重大工程需求,重点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精密工模具创新发展,加快研发应用于核电站、大型炼油、化工、火电等重大装备所需的调节阀及流量测试仪器,打造全国著名、国际有名的精密仪器仪表制造龙头基地。

特种专用设备制造业。加快推进特色装备制造园建设,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与北汽福田、沈阳锦程等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与联系,促成山东锦程新能源汽车项目、合力万兴混合动力电动车生产项目尽快落地;积极与石家庄展利机械装备公司合作,重点发展以电焊机、激光平地机、收割机、饲草料加工机械为主的农用装备及其零部件制造。

风光发电设备制造业。以宁夏运达风电有限公司和共创太阳能硅基薄膜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以风电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整机、零部件制造,风电场及太阳能光伏电场运营为主的风能、光能资源开发及设备制造产业链。

专栏5: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151.1亿元。

主要包括:特色装备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宁夏合力万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5000辆改装专用汽车二期建设项目、山东锦程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环保设备制造项目、吴忠市中创自控阀国产化高压差调节阀建设项目、纺织机械配件制造项目、宁夏穆易公司年产10万台BD330高性能矢量型变频器及35kV高压配电柜生产项目、中国自动化产业园建设项目、中国自动化配套产业园、宁夏银星吴忠仪表流体控制有限公司民用阀门和执行器项目、宁夏吴忠生辉仪表有限公司智能气力驱动装置项目。

四、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按照淘汰一批、引进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工业发展思路,对那些能耗高、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僵尸企业”,要坚决淘汰,对部分经济效益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企业,要通过引进大企业或战略投资者,实施并购重组,改造提升,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新型冶金化工产业。依托金积工业园区牛首山冶金化工产业功能区,通过争取国家扶持、借助外力等方式,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项目改造提升现有的铁合金、电石、化工等产业,着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力争使其成为利通区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崛起区和带动区。

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探索发展以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具有利通区特色的新型环保产业发展之路。重点发展以工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农业废弃物发酵堆肥等产业,在全区范围内鼓励使用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水泥、免烧砖等新型环保建材,推广使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有机肥。通过不断积累,在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环保产业技术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综合性、全方位的环保产业体系

  

第二节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持以突出特色、高端引领、品牌带动、工农双轨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稳定增强粮食产能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基本农田红线,实施藏粮于基本农田、藏粮于科学技术的战略,稳定增强粮食产能。加快实施国家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行动计划和农地生态保护工程,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建设高产绿色粮食生产基地。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设施建设,培育和引进以优质富硒水稻、高筋粉小麦、高蛋白饲用玉米为主的粮食新品种,积极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积极争取国家及自治区的支持,推广配套水稻大棚工厂化育秧和机械插秧、玉米综合高产栽培、全程机械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以东塔寺、郭家桥、马莲渠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小麦、水稻高产示范区;以高闸、扁担沟、金银滩等乡镇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高产示范区。2020年,建设万亩有机水稻生态示范区 2个以上,优质无公害水稻面积稳定在9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1.8亿公斤以上

二、做优做强特色优势农业

依托利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核心,做好“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四篇文章,高端化、链条化打造“一主(优质奶)四特(牛羊肉、有机菜、富硒粮、精品果)一休闲(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宁夏菜篮子基地、中国西部奶牛黄金奶源基地、牛羊肉生产批发基地和“塞上硒都”。

专栏6:三个产业带

罗山大道现代农业产业带。以罗山大道两侧的扁担沟、高闸、金银滩、马莲渠、金积等乡镇为主,高标准建设以奶牛养殖、设施瓜菜、精品林果、肉牛肉羊养殖、优质粮食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带。建成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5个,瓜菜万亩示范片3个;奶牛规模牧场(园区)100个。

黄河金岸精品高效农业产业带。以金积、板桥、古城、东塔寺等乡镇为主,加大新品种推广应用,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新技术,高标准建设有机、富硒水稻精品高效农业产业带。

苦水河沿线休闲农业产业带。以苦水河沿线古城、东塔寺、郭家桥、金银滩、扁担沟和吴忠林场等乡镇为重点区域,连点成线,高标准建设集文化展示、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多元经济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带

推进奶牛养殖提质增效。重点建设五里坡、金银滩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兼顾马莲渠、扁担沟、金积等乡镇,推动以五里坡、孙家滩奶牛生态养殖基地为中心的利通区南部奶牛生态养殖区域建设,创新“草畜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突出健康饲养、疫病防控和信息化管理,夯实优质奶源基地优势确保奶牛养殖向生态型、可持续方向发展。依托五里坡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二期建设为契机,通过收购、托管、租赁、入股等方式,接纳散养奶牛“出户入场”,提升规模化养殖程度全面推进与伊利、蒙牛集团战略合作,加快优质高产奶牛繁育群建设,突出健康饲养、疫病防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标准化饲喂水平。到2020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17万头,鲜奶产量达到70万吨,奶牛平均单产达到9吨;新建千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奶牛标准化养殖比例达95%以上。

扩大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围绕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养殖——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实施牛羊肉扩量增效和优质牧草基地提升改造等工程,建设完善的饲草料生产加工、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支撑体系;加大以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扶持基础母牛存栏和标准化园区创建,在现有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依托养殖园区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农民发展大户养殖;加快优质肉牛引进和改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高品质肉牛品种,依托涝河桥肉食品全产业链大型农业基地建设项目,推动牛羊肉产业向标准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区存栏200头以上肉牛规模化养殖场达到20家,饲养量达到13万头;千只肉羊规模化养殖场达到30家,饲养量150万只年实现产值22亿元。

培育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坚持设施与露地并重、内销外销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宜,形成外向型、多元化、精品化的特色园艺、优质果蔬产业发展格局,依托设施农业效益倍增计划和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大力发展以金积、东塔寺、郭家桥、古城、上桥等乡镇为主的日光温室和以高闸、马莲渠、扁担沟等乡镇为主的大小拱棚将利通区打造成为全自治区重要的菜篮子。建立蔬菜价格保险和临时收储托市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标准化安全生产水平。到2020年,瓜菜产业面积达到13.5万亩,设施农业新技术、优良品种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数达到60,绿色农产品40个,地理标识产品6无公害蔬菜综合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壮大特色经果林产业。在巩固和完善现有经济林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发展以金银滩、扁担沟、孙家滩为主的矮化密植苹果;以苦水河流域的东塔寺和郭家桥乡为重点的鲜食葡萄和红枣;以扁担沟为主的黑果枸杞和以古城、上桥、板桥等乡镇为主的桃李杏等小杂果。加快培育花卉苗木产业,壮大产业集群。到“十三五”末,全区经济林面积达到15万亩,果品年产量达2亿公斤以上;建成种苗基地1万亩,苗木出圃量达6000万株以上。林业产业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

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苦水河沿线为重点区域,建设古城镇滨河文化休闲区、东塔寺乡健康文化产业区、郭家桥乡鲜食水果采摘区、吴忠林场桃花湾风景廊道和金银滩镇田园生态文化体验区、扁担沟镇乡村休闲度假区、金积镇商贸旅游娱乐区、上桥镇生态农业观光区七个乡村旅游主题区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升级版,推进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文化娱乐、医疗康复、健康休闲和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建设2020年,全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个体经营点50家,创建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4星级以上休闲农庄5家,3星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达40%,年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1.5亿元以上。

专栏7:特色优势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重点建设项目45个,总投资83.33亿元。

1、奶产业:利通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利通区五里坡生态养殖基地循环改造项目、利通区养殖园区改造升级项目、夏进万头奶牛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金宇浩兴标准化奶牛牧场建设项目、伊蒙达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伊蒙源奶牛养殖场建设项目、伊祥源万头奶牛生态牧场建设项目、金谷禾川万头奶牛生态牧场建设项目、义明万头奶牛养殖建设项目、立祥5000头奶牛生态牧场建设项目、宏文生态牧场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

2、牛羊肉产业: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牛羊健康生产养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20万只肉羊屠宰冷链加工项目、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6万吨饲料加工厂建设项目、登科养殖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涝河桥良种肉牛繁育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利通区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利通区五里坡生态农业区优质牧草种植暨牛羊养殖项目、湖北应城多羔羊育种有限公司肉牛养殖项目、家庭牧(林)场建设项目、种养一体化生物循环综合利用项目。

3、瓜菜业:利通区瓜菜产业扶持项目、金银滩镇广地万亩蔬果产业园建设项目、拱棚西瓜种植项目。

4、精品林果:生态移民区特色产业后续发展帮扶项目、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苦水河湿地保护项目、万亩优质果园建设及果品提质增收项目、吴忠林场风景观光长廊建设项目、吴忠成功梅西脱毒葡萄苗木产业发展项目、马莲渠乡经果林示范种植园建设项目、苗圃基地建设项目。

5、粮食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利通区粮食高产创建、黄河金岸精品农业示范项目、农机购置补贴、利通区休闲农业多功能型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利通区农业综合项目、吴忠林场现代化设施农业建设项目、马莲渠乡罗山大道现代农业示范带项目、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马莲渠乡巴浪湖村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宁夏红双赢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大柳树工程试验性灌区耕地开发建设项目。

三、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农业单一经营向家庭农场、农户联合经营方向转变,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鼓励有销售网络、生产加工技术、资金优势的能人牵头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技术协会和农民合作社);鼓励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和供销合作组织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服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创新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快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认定和商标注册等工作,着力培育优质大米、无公害果蔬等地域性品牌。力争到2020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13家,覆盖全区90%以上的农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培育吴忠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以上,打造中国驰名商标5个以上,宁夏著名商标20个以上。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强粮食、果蔬等优质高产抗逆等新品种选育,加快奶牛、肉牛、肉羊等新品系培育,继承推广和标准化养殖、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高主要农作物种植、加工、储运等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生产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安全检测和溯源体系,构架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到2020年,农作物、畜禽良种率分别达95%9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按照“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思路,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着力将利通区打造成吴忠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

一、生产性服务业

以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为导向,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专业化分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延伸发展。

现代商贸物流业。结合自治区“两区”建设,在传统商贸物流发展基础上,依托河东机场、银西高铁城北客货联用场站、城际轻轨等重点交通枢纽项目,以建成吴忠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为目标,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发展航空、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物流模式,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大力发展联运物流、仓储配送物流、原料供应和产品分销物流、冷链物流等业态;加快吴忠现代商贸物流园建设进程,推进十大专业市场、四大商业广场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及运营,努力提升各类市场的集聚辐射功能,形成大市场、大商贸、大物流格局,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融入银川都市圈、辐射陕甘蒙的现代商贸物流区;积极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商业的融合,创新现代商业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色街区和示范基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逐步形成机制灵活、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打造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级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深入落实供销社综合改革,探索供销社参与农村商贸服务的新业态。加快吴忠市国际汽车城建设进度,发展汽车后续服务产业,提升国际汽车城的规模和档次。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以建设宁夏内外商贸融合发展基地为目标,全面启动建设健康食品国际贸易物流园项目建设,打造特色产品“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平台。高标准建设健康食品物流园,最终形成“一园两城四大基地”的格局。一园,即健康食品物流园;两城,即汇埠贸易物流城;四大基地,即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外贸进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特色产品国际物流基地,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健康食品线上线下、国际国内同步贸易。

  

  

专栏8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161.07亿元。

主要包括:

物流:三郎万亩果蔬基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利通区仓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项目、利通区城乡物流体系建设项目、金积镇汽车维修物流园项目、原红星仓储商业圈建设项目、上桥镇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上桥镇花寺村创业园物流仓储及基地建设项目、李园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宁夏创利汽车物流服务区建设项目、汉北堡冷库建设项目、粮食物流中心13个项目,概算投资81.23亿。

商贸:北方农资农机城二期、吴忠市创新创业基地项目、金积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高闸镇商业街建设项目、吴忠市华泰商业广场建设项目、古城镇同心苑商网建设项目、红星综合楼建设项目、吴忠市解放旧货木材市场迁建项目、恒美家居精品生活馆、光耀商贸城、国际汽车城二期建设项目、农副产品市场交易中心建设项目等22个项目,概算投资79.84亿。

现代金融服务业。积极探索金融领域的改革,建立政银企合作共赢、企业上市融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新机制。积极争取各类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等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研究制定支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办法,加大对上市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发行绩优债券、短期债券和中期票据,引导企业利用债券、股权市场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到2020年,力争在各类股票市场上市的企业达到20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种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十三五”期间,力争设立12家民营银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面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积极开展社区、乡村金融服务,探索供销合作社依法开展社员股金信用服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小额担保中心,规范各类小额担保贷款公司行为,实现全区乡镇全覆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地方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处置体系。

现代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物业管理、信息服务、商务代理、工程咨询、创意广告、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行业,拓展各种服务功能,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特征,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企业和城乡居民的日常需求。

二、生活性服务业

以信息化、网络化、便利化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自治区级生态区”、“西北鲜果之乡”等品牌优势,以“中国文化旅游名区”为形象定位,深层次挖掘资源优势,打造融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全域旅游。构建利通区“假日城——大旅游景区——旅游小城镇——特色旅游村——风情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打响“多彩利通”旅游名片。

住宿餐饮产业。以现代品牌餐饮为主题,大力发展中央厨房等现代餐饮模式,依托吴忠特色菜品研发中心,挖掘本地菜肴,创新开发健康菜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地方餐饮标准体系,实现现代品牌餐饮品质标准化、生产方式工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化;大力培育连锁化餐饮集团,鼓励民族饭庄、盛悦饭店等大型餐饮龙头企业和红山河、涝河桥等健康食品加工企业成立产业联盟,以建立直营店、发展连锁店等形式走出去,参与国内外餐饮市场分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代品牌餐饮产业发展态势;大力宣传餐饮业文化,规划建设一批老字号美食街、美食城,争创一批国家级特色餐饮品牌,切实将现代品牌餐饮业打造成为吴忠文化窗口和城市名片。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发展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的保障住房和普通商品住宅,积极拓展二手房和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商业地产发展,推行整体组团开发模式,建设精品住宅小区,促进多层次的住房消费;培育发展咨询设计、建筑装修、房屋交易、中介服务与物业管理等各类房地产服务业,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供应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开放、规范、可调控和可持续的房地产市场。

稳步发展社区服务业。根据社区服务多样性、大众化的特点,开辟更多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项目,重点搞好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文化娱乐、法律援助、托幼养老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推动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社区。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乡镇、社区再就业平台建设。鼓励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拓宽就业渠道,创办各种大众化的社区服务经济实体。规范发展物业管理,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深入实施城市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合理规划建设邻里商业、居住区商业和社区商业中心,加快建设上桥镇美食一条街、金星镇双拥路健康食品展示展销街,推进金星花园社区商业生活服务圈改造,全力打造城镇社区“51015”商业生活服务圈。优化支持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市场等必备业态,保证居民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

三、新型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设计研发、现代营销、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信息服务业群体,积极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国内国际接轨,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构建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启动建设淘宝“中国·吴忠馆”,整合智慧商务·信视界、宁夏黄河购物网、乐分享等同城电商平台,打造健康食品电商产业园,逐步实现电商全民化、全城电商化的电子商务格局;依托北方农资农机城,建设吴忠健康食品和特色农资快递电商物流园,逐步形成物流货源集中共享,物流网络健全,支撑有力的多功能物流体系;开工建设利通区电子商务特色街区项目,形成“中国·吴忠馆”、利通益农社等电子商务集聚区,打造吴忠电商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和现代物流基地;积极探索建设“商务云”、“家庭云”等新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到2020年,力争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年均增长30%以上。

研发设计。鼓励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发展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农副产品、特色装备制造、现代纺织等研发机构,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第三方研发设计服务和产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建设国家级农副产品、健康食品等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化设计服务机构,扩大研发设计服务市场,积极承接国内外设计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培养和引进研发设计人才,加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研发设计发展环境。

信息服务。持续构建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信息创新服务体系,实施大数据行动计划,联合银川IBI育成中心、中卫中关村大数据,建设市区云服务基地;加快实施“互联网+”带动战略,实施移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制造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市场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加快发展基于智能终端的应用开发和信息增值服务,拓展信息服务新业态。

四、健康休闲产业

立足塞上江南的品牌优势,深入挖掘能够体现本土特色的自然风光、健康食品、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国际化、高端化、聚集化为引领,以建设中的健康产业园为载体,培育发展健康基础产业、健康核心产业、健康延伸产业三个层次的健康休闲产业。

健康休闲基础产业。充分发挥黄河宁夏平原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富硒水稻、高筋小麦、优质杂粮等优质粮食作物,提高肉牛羊、家禽的饲养品质,以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基地,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探索发展飞地种养殖基地,扩大有机、绿色、健康产业资源的供给能力。

健康休闲核心产业。以现有食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培育、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的营养保健食品产业,加快发展以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制剂为主的中药产业;通过开展医药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发展集疾病医疗、康复理疗、中草药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产业,积极培育医疗保健器械制造业等健康产业。打造西北地区医药推广、健康营养食品研发与生产、国际医用特殊营养品生产供应基地。

健康休闲延伸产业。进一步完善敬老养老机构,突出以养老养生、托老托孤、保健服务、休闲娱乐为主体,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培育打造以老年人为服务主体的银发产业;结合沿苦水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中华药材“百草园”、光伏农业大棚采摘园、体验式种植区和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培育发展集感受、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产业。

  

专栏9:健康休闲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健康休闲产业重点建设项目69个,总投资199.88亿元。

主要包括:

1、健康产业:利通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利通区农村老年饭桌建设项目、利通区残疾人抚养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利通区老年活动中心项目、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利通区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利通区精神疾病治疗体系建设项目、利通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利通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提升工程、利通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项目、吴忠市黄河文化体育会展中心、吴忠市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吴忠市科技馆及亲子游乐园项目、吴忠市区健身广场项目、吴忠市全民健身中心等38个项目,概算投资63.4亿。

2、休闲产业: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项目、利通区苦水河沿线重点区域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宁夏旅游夜市项目、文化创意项目、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利通区金积镇黄河农耕文化产业园、中营堡湖旅游开发项目、利通区金积镇温泉小镇项目、吴忠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吴忠重点旅游景区点及连接点厕所改造提升项目、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吴忠乡村游提质增效项目、董府陈列展示项目、马月坡寨子修缮工程、董府旅游开发项目、吴忠大剧院、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意农业体验区及农业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台湾巨皇亲子游乐园及台湾风情一条街等31个项目,概算投资136.48亿。

第四节 推进“互联网产业

  

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和提升作用。

一、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创新为手段,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互联网+农业。促进移动互联网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特色基地对接,开发建设面向农业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基础扎实、成长性好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开发农产品网上营销促销、特色农产品网上展销、休闲农业等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O2O平台,拓展生鲜农产品网上直销渠道;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等环节的联合,开展网上农超、农餐对接,实现农产品网上展销、交易、订购、支付、配送等功能。

互联网+工业。创新工业设计和生产环节,尽快补上工业2.03.0的短板,推动企业向“互联网+制造”的模式迈进。积极推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树立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广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典型模式,引导企业构建互联网平台,用于协同研发、制造、营销、售后,推进在线监测、云服务等智能服务。到2020年,培育23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互联网+”的工业发展新模式。

互联网+服务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贸、旅游、保险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抓好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流信息等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二、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自治区和吴忠市政府完成“三网融合”业务,逐步将普遍服务从电话业务扩展到互联网服务,实现利通区城乡信息服务的电子化;重视地方邮政事业发展,充分发挥邮政业的传统优势,健全和完善乡村及城市社区邮政服务网络,在巩固和提高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业态,扩大特快专递、物流配送等新兴业务。

三、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从解决利通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的迫切问题入手,落实“智慧利民、智慧兴业、智慧助政、基础提升”的智慧化发展计划,积极搭建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继续加大便民利民举措,逐步提升智慧管理与服务水平,努力引导智慧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到2020年,全区信息化、智慧化应用更加广泛。建成智慧规划、智慧综合门户、智慧商务、智慧应急、智慧安全和智慧旅游等重点示范工程。发展一批智慧型产业,提升居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健全智慧城市发展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人力资本与创新发展相匹配,劳动力素质与转型升级相适应,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加快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农业领域集中围绕优质粮食、有机蔬菜、奶牛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品种选育改良、节水灌溉、高效种养、病虫害防控、加工贮运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推广;工业领域围绕健康食品、装备制造、现代纺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主导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应用;服务业领域重点围绕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管理方式,更好地顺应大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民生领域重点围绕改善群众生活,开展疾病防治、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技术的研发应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支持企业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在局部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全区创新型企业数量、中小孵化企业达到20家左右;发展国家和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达到20家,国家和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科技型企业达到30家以上。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科技成果展示、技术评估、成果交易、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五大科技市场。探索建立利通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引国内外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园区、领军人才带科研成果来我区孵化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记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和奖励报酬制度,建立推行股权分红激励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激励措施,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税收、信贷和公共采购政策支持,发展科技中介专业服务。加强营造保护创新、支持创造的良好环境。制定政府采购优先采购本地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鼓励本地科研机构和企业将科技成果优先在本地区转化,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统计制度,加强对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的专利信息研究。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

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紧扣产业需求,瞄准健康食品产业、健康休闲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团队建设工程等4大人才工程,不断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鼓励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积极创造企业与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按照“人才+项目”的模式拓展引才引智渠道,更好发挥企业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金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重视发挥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操作性实用人才。到2020年,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55万人,使各类人才队伍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完善人才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人才优先投入的激励保障政策。创新技术、技能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探索建立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和获得相应报酬的体制机制。分层分类制定人才队伍评价体系,将本土“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纳入技能人才范畴。建立引入第三方参与人才评价机制。完善选调生工作,面向知名高校定向选调急需紧缺人才到基层工作。建立基层人才特别招录机制。力争2020年,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制定财税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投资建立人才发展基金。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在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优化人才软环境,维护人才合法权益,在全社会营造“爱才、识才、用才、聚才”的浓厚氛围。

三、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放宽政策、构建普惠性政策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实现创业的便利化。加大企业创新资金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与国家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发展等投资引导基金协同捆绑、联动推进,扩大小微企业“助保贷”规模,推进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发展新型业态,鼓励“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创新活动。

优化创业创新服务。完善创业创新孵化和技术支撑服务,发展创新工场、创客空间、创业咖啡、众创空间等新模式;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网络服务体系,以金积工业园区企业孵化园为载体,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新模式,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对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提供社会培训、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服务。建立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带头创业,全面实施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创业园各项功能,支持家庭农场、创业人员围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培养一批职业农民,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打造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支持举办创业培训、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载体功能,搭建利通区企业创业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与国家级、自治区级各类科研平台建立横向联系,吸引和鼓励依托3D打印、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展面向创业者的社会服务。

  

第三章 坚持统筹协调  区域优势取得新提升

  

积极对接自治区银川都市圈建设战略,突出黄河水韵特色,构建科学完备的城乡协调发展体系,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引领新型城镇化,提升区域优势。

  

一节 主动融入银川都市圈

  

积极融入银川都市圈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引领新型城镇化,增强吸附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建成“水韵吴忠”核心区、银川都市圈次中心。

提升中心城区整体城市品位。坚持规模扩张与品位提升并重、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并重,推进城市扩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加大市区老城区改造力度,重点解决好老城区的拆迁和改造,真正实现“三改三配套”目标,加大城区规划范围内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党家河湾保障房、板桥乡保障性住房、吴忠市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推进老城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完善新城区功能,疏散老城区建设密度,严格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再利用。

实施城乡风貌再塑造工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体现特色,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原则,统筹实施“城乡风貌再塑造”工程,进一步完善特色小城镇功能,彰显黄河文化风貌,促进城乡面貌和功能整体上水平、上台阶;注重文脉传承,对各中心镇街道进行特色化改造,规模化建设一批街区,辐射带动形成一批新村;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村落民居、特色村庄修葺和保护力度,开工建设黄河沿线、苦水河沿线,区域内重点水系、主干道路沿线的景观建筑群,凸现塞上新风貌。

建设银西高铁枢纽综合服务区。依托银西高铁客运站,规划建设市区东片区交通物流发展新平台。切实抓好银西高铁吴忠段火车站片区规划建设工作,配套建设区域内交通路网、供排水、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打造吴忠市区交通物流中心区域,进一步拓展吴忠城市发展新空间。

  

第二节 构筑城镇发展新体系

  

坚持“产城一体、人文一体、建管一体、城乡一体”的原则,依托沿黄经济带、银川都市圈、银西高铁、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一体化新型城乡关系。到2020年,把利通区建设成为城乡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空间合理的吴忠市核心区。

一、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十三五”期间,利通区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域中心城镇为基点,以主干公路为连线,形成四条城镇发展轴线:即中心城——金银滩,沿307省道的城镇发展轴线;中心城——扁担沟——孙家滩农业科技园区,沿罗山大道的城镇发展轴线;中心城——马莲渠——高闸镇,沿利红慈善大道的城镇发展轴线;郭家桥——沿银西铁路发展及城际铁路发展轴线。形成由一个中心城市、三个中心镇和四个一般镇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结构。

一个中心城市,即利通城区,包括金积镇、上桥乡、古城镇、胜利镇、金星镇、东塔寺乡、板桥乡;三个中心镇,即金银滩镇、高闸镇、扁担沟乡;四个一般镇,即郭家桥乡、马莲渠乡、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吴忠林场。

二、建设美丽易居新农村

以环境优美、农民富裕、民风和顺为目标,坚持“水、路、绿、特色、文化、产业”六篇文章一起做,以做强利通城区,做活中心集镇,做美新农村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打破城乡界限,按照适度集中、优化布局的原则,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准确定位乡村特色,积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扶持贫困村,维护乡村原始风貌,建成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美丽宜居乡村。到2020年,将利通区现有的111个行政村和861个农村居民点,调整为60个行政村和117个农村居民点。到201752%的乡(镇)和50%的规划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到2020年全区所有乡(镇)90%的规划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使全区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文魅力有力彰显、和谐指数不断攀升。

  

专栏10美丽镇村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美丽镇村重点建设项目16个,总投资192.1亿元。

主要项目:金积镇小城镇建设项目、利通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金银滩镇杨团“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金积镇美丽村庄整治项目、党家河湾保障房建设项目、马莲渠老汉渠城镇建设项目、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及社区公建配套项目、板桥乡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吴忠市区2015年棚户区改造配套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金积大道等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北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南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东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银西高铁吴忠站城市公交场站建设工程等

三、提升城乡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城镇治理结构。以提升城乡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着力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全面落实社区减负增效和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积极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社区服务业,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餐饮购物、医药保健、家政中介、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健全和完善以乡镇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以社区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社区服务网络,延伸部门服务职能。健全乡(镇)村及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村级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推进产城一体化

牢固树立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打造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和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把自然风光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度高的项目,为产城融合提供发展空间和物质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产城一体化建设,加快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

  

三节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以交通、水利、电网等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一、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

以铁路、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构建畅通城乡,连接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重要交通节点。

铁路交通更加完善积极配合自治区和吴忠市做好区域内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建成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高标准建设银西高铁吴忠客运站,打通通往关中、成渝经济区,进而形成连接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主通道,做好太中银铁路复线、包兰铁路复线银川以南宝中二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利通区对外铁路运输能力,形成向西、向南开放的主通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将京呼银兰客运专线纳入国家规划并启动建设,形成吴忠市通往京津冀和长三角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通道;依托银西高铁客运站,高标准建设银西高铁枢纽综合服务区,进一步拓展吴忠市区城市发展新空间。

公路交通更加便捷积极配合自治区及吴忠市做好区域内重大公路项目建设,启动利通——银川——宁东快速交通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向北对接能源金三角,向南对接关中——天水经济区,向东对接太原,向西对接白银、兰州等城市的快速通道;打通慈善大道、罗山大道向南延伸,连接内蒙古、甘肃及西南地区,实现南北贯通;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青银高速公路改扩建,建设青铜峡——狼皮子梁、利通区——盐池快速通道建设,实现利通区公路交通的东西连通;规划建设东环线、北环线、古青高速公路连接的环形通道,形成南北纵贯、东西横穿“四纵三横”的开放路网。

公交客运更加规范。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公交网络化、服务智能化、出行便捷化。建设市区快速公交系统,开通公交快速运行专用线路,加快公交场站、首末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交“一卡通”,进一步扩大公交线路覆盖区域,提高城乡居民乘公交出行的比重;加快推进市区公交体制改革,实现公交资源统一调配、线网统一布局;开通利通区城区——孙家滩——太阳山园区、利通区城区——弘德工业园区城际公交线路,解决园区居民出行难问题;提升利通区城区——小坝、利通区城区——青铜峡镇城际公交服务水平,加快吴青同城化建设进程。

水运航道安全畅通加快黄河吴忠段航运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黄河利通区码头和海事搜救中心及信息化管理等配套工程建设,开通利通中心码头——黄河生态园——柳溪湖——黄河楼——青铜古镇航线建设项目,着力打造集防洪、航运、观光、娱乐、生态为一体的黄金旅游水道。

农村公路更加标准。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整合升级改造力度,加快村庄道路建设速度,提高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公路等级水平及通行能力,实现全区所有乡镇及中心村连接干线公路,达到畅通标准。加快五里坡养殖园区周边公路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县级公路为支架、乡村公路、村(社)巷道为网络的区域内公路网络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建、改建乡道300公里、村道和其他道路180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78公里。

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城镇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同步规划建设道路与供排水、燃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供应等管网建设,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推行综合管廊和共用管沟建设。到2020年,城区内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住宅小区物业现代化管理覆盖率达85%;大力推进分布式就地消纳等清洁能源新模式,加快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全力打造“节能示范城市”,到2020年,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实现节能65%;加大城镇供排水设施的提质改造力度,构筑高起点的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防灾抗灾等城镇公共安全体系;铺设吴忠至牛首山工业园区次高压天然气管道,建设牛首山工业园区、五里坡生态养殖区天然气输配站,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专栏1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522.3亿元。

主要包括:

1、道路工程:利通区农村公路项目、乡村主干道再生能源亮化工程项目、银西铁路吴忠段建设项目、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大古铁路连接宁东产业工人生活服务基地城际铁路、银西铁路吴忠综合客运枢纽站、京藏高速公路石嘴山(蒙宁界)至中宁段改扩建工程、银西高铁吴忠客运站至青铜峡快速通道、国道211线吴忠至灵武段改线工程、黄河宁夏吴忠段航运建设二期工程共11个项目,概算投资275.5亿

2、市政工程:智慧市政项目(含智慧城管、智慧规划、智慧园林、智慧交通、智国土、智慧教育等35个分项目)、天然气输配及储备设施、农配网改造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聚能汇通LNG加气站、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基础设施及社区公建配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二期等59个项目,概算投资246.8亿。

改造升级配电网络。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满足用电需求、提高供电质量、促进智能互联为目标,加快现代配电网络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新建110kV变电站1座,新建35kV变电站3座,新建和改造35kV线路68公里;新架10kV线路238公里,敷设10kV电缆0.654公里。中心城区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中心镇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村地区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以上。

  

第四节 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强化城市文化的先导性和引领性功能,挖掘利通人文资源优势,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充分发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统领作用,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主攻薄弱环节,加大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争取到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是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寺观、进学校“六进”活动,充分利用、平面、网络、影音等各类媒介做好公益宣传,使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人知人晓。二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深入推进“文明细胞”创建工程,继续开展文明单位(村镇)、文明家庭、乡村(社区)好人家等评选活动,进一步夯实社会文明基础。三是积极推进诚信利通建设。推动诚信建设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等问题。培育一批诚信建设示范点,广泛宣传以信取胜的诚信企业和个人,在全社会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利通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力争利通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并实现全年免费开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公共电子阅览室、送书下乡、流动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深度挖掘利通区“黄河、慈善”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体现民族特色、艺术造诣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力2020年有1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或全国群星奖。

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旅游业、文化物流业等主导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创意设计、文博会展、演艺娱乐等辅助文化产业,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逐步形成多元竞合的文化产业结构。实施重大体育工程,结合吴忠健康产业园建设,整体规划布局世界体育运动大本营体育旅游系列项目,打造世界体育总会亚太区全民健身主题公园。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将文化体育产业逐步培育成利通区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第四章 注重绿色引领  生态文明展现新面貌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区)

  

第一节 总体生态建设布局

  

综合考虑利通区生态建设区的用地现状,构建“三廊道、三片区”总体空间开发格局。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改进,切实加强耕地、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统筹城乡发展,保障重点用地需求,促进建设用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挖潜式转变。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超过12920公顷。

“三廊道”:即以黄河利通区过境黄河金岸生态廊道、苦水河生态廊道和清水沟生态廊道。

“三片区”:即西北部城镇与工业生态恢复区、中部生态农业协调发展区、南部黄土丘陵特色产业示范区。

专栏12三廊道、三片区

名称

区域范围

黄河金岸生态廊道

利通区西北部,主要分布于黄河过境段、各干渠水系以及大小湖泊蜿蜒交错所形成的水域和湿地系统,涉及古城镇、金积镇和板桥乡 3 个乡镇。

苦水河生态廊道

利通区东南部,涉及古城镇、东塔寺乡、郭家桥乡、金银滩镇、扁担沟镇孙家滩国家级农业园区、吴忠场。

清水沟生态廊道

利通区中部,清水沟由南向北流经利通区高闸镇、马莲渠乡、金银滩镇、巴浪湖农场、上桥镇,穿过吴忠市城区至古城镇党家河村流入黄河,沿途有 86 条灌溉退水沟道汇入其中。

西北部城镇与工业生态恢复区

利通区北部,包括古城、板桥、金积、上桥、东塔寺 5 个乡镇。地貌以黄河冲积平原为主,属利通区生态环境水平较好的区域。

中部生态农业协调发展区

利通区中部,包括郭家桥、金银滩、马莲渠、高闸、扁担沟、吴忠林场 5 个乡镇、1个林场以及巴浪湖农场。耕地集中的农业产品主产区。

南部黄土丘陵特色产业示范区

利通区南部,包括扁担沟镇五里坡地区和孙家滩地区。该区以丘陵地为主,是畜牧业养殖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第二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把强化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全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经济向节能型发展。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吴忠市关于开展清洁生产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步实施,大力开发清洁工艺、产品及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对园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排放量达到国家标准控制要求。力争建成13个清洁生产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其他绿色认证。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全力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抓好利通区现代纺织产业园的建设,培育、带动更多企业、园区开展生态、低碳经济试点。按照国务院《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认定工作,对企业的综合利用资源品种、综合利用量及供应情况进行检查。加大对金积工业园区牛首山功能区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升级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大重点领域污染治理,淘汰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全面实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总量控制,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执行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全面推广高效节电产品和绿色照明工程,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开发节能新技术以及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切实强化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建立重点耗能设备能耗运行在线监测和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深入开展能源审计。

  

第三节 提升生态承载能力

  

全力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和改善城市水体系统,强化人工水系作用,连通苦水河、清水沟及其他城郊水系,建设生态绕城景观,实现生态、景观、经济效益一体化,建设绿色、和谐新利通。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主,大力推进生态防护林建设和生态经济林产业建设,将吴忠林场建设成吴忠市森林公园。北部老灌区以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黄河护岸林建设、村庄绿化及环城生态经济林建设等城市园林绿化为重点。南部丘陵区坚持实施封山育林和治沙造林,使其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把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综合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绿化美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生态产业”五大工程,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保障水环境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河湖湿地管护,完成黄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河段清障和保护范围确权划界,确保湖泊湿地面积不减少,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类标准以上。到2020年,黄河重点河段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城市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灌区万亩以上灌区农田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生态移民区防洪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2017年前关闭所有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自备井;从严治理水环境,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到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98%,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保障水生态安全。“十三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治理率达到65%;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开展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1015条,打造黄河金岸互动带和苦水河沿线休闲旅游发展带,2018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20年建成“宁夏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四节 提高污染防治力度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大气、水等污染防治计划,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开启最严格环保治理。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以金积工业园区等园区为重点,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SO2NOX、烟粉尘、扬尘、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共享监测信息。至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0%,城市PM2.5浓度基本与2015年持平。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以黄河干流、支流及主要排水沟为重点,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和造纸、化工等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取缔工业企业不达标废水直接排放,确保黄河水质安全。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到202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落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扶持政策和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全程监管等制度,强化工业固体废弃物运输、贮存、处置和利用各环节的环境监管。实施危险废弃物全过程监管,提高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能力。提高城市清扫保洁质量,完善“网格化”清扫保洁机制。到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五节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优化生态布局,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保护和恢复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等自然生态,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针对农村小流量生活污水环保处理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十三五”时期,在郭家桥乡郭家桥村试点实施DSP-SH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项目(利用培养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来自然降解污染物的原理,实现污水的净化),力争使处理后的水达到二级B类标准,为全面改革农村群众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好基础。

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以及农村人畜医疗垃圾分类、收集、暂时贮存、运送、无害化处置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机制,“十三五”期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建立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医疗垃圾处理机制,并作为养殖场相关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实现农村人畜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多措并举解决畜禽污染问题。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的环保“三同时”制度,通过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污水循环利用项目、高效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沼气池建设项目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园区的污染治理,通过沼气提纯技术,生产CNG气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五里坡地区建设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1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源头控制污染负荷,“十三五”期间,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测土施肥面积占农作物耕种面积的80%以上。建设秸秆黄贮、打捆、压块(颗粒)饲料加工利用项目,推广秸秆粉碎还田、高茬直接还田、覆盖还田、墒沟埋草、免耕还田等技术,综合利用秸秆气化、食用菌栽培、生物反应堆等方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第六节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节水制度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技术体系较为完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水权制度,培育出相对成熟的水市场。“十三五”期间,全区年取水总量控制在5亿立方米以内、耗水量控制在2.02亿立方米。

推进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强化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扁担沟扬水干渠砌护改造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2020年,全区骨干渠道砌护率达到100%,水利建筑物完好率达到80%以上,灌区支斗渠砌护率达到100%,农渠砌护率达到90%以上,建筑物完好率达到80%以上;高标准建设农田水利,完善提升“黄河杯”竞赛推进机制,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节水型社会建设等重点水利工程,改善灌区灌溉面积45万亩,农业灌溉节水率达到5%,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

提高城乡居民水利用率。制定最严格的节约用水政策,统筹开展水资源调控、节水、供排水、污水处理、防洪抗旱、水环境、水生态等工程建设。到2020年,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新建项目节水定额全部达到国家节水指标,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农村居民饮水供水覆盖率达到100%,饮水安全率达到100%。通过农业节水及试点区域内水资源使用权转换,保障工业和生态建设用水,基本形成重要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

  

专栏13节水型社会主要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节水型社会重点建设项目33个,总投资50亿元。

主要包括:吴忠市城市供水应急能力建设、黄河二期吴忠市区段防洪工程、吴忠市水源地建设、吴忠市金积水源地保护、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抗旱应急水源、农村人饮安全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等项目。

  

第五章 推进改革开放  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举措,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的战略支撑点,为我区新发展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实现开放利通大发展。

  

第一节 拓展对外开放通道

  

按照自治区“向西出境、向东出海、协调周边、整体融入”的战略构想,自觉将利通区纳入自治区及吴忠市开放发展的大战略之中,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贯通“一带一路”交通网络。积极配合自治区及吴忠市做好区域内重大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现利通区公路、铁路网络东南西北大贯通。

延展电子网上丝绸之路。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与阿里巴巴、中卫西部云基地、银川大数据基地等大型互联网企业战略合作,拓展我区电商网络与国际网络、重要区域网络的信息通道。做大做强“智慧商务信视界”、“淘宝中国·吴忠馆”等电商平台,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让更多产品通过网络走向世界各地。

  

第二节 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坚持全面开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围绕优化开放格局,拓展开放空间、打造开放平台、深化务实合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打造丝绸之路“黄金节点”。充分发挥丝绸之路承东接西的“黄金位置”作用,加强与中东、中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务实合作,搭建扩大开放的黄金平台,做大做强地区产业,壮大外向型经济。加强商务合作和产业对接,深化现代农业、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工程承包领域等的交流合作,积极搭建合作产业基地、物流港、信息港和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通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

加强区域间务实合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浙江宁波等东部沿海城市在经济技术、外经外贸、旅游产业、民间团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对接共享;加强与陕、甘、蒙、川、新、青等省及呼包银榆经济区的区域协作,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合作。积极融入银川都市圈,借助银川综合保税区及银川空中运输等优势,带动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产业、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探索实践内陆地区开放新路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资源有效配置,完善有利于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对外开放发展环境。

推动开放发展全民化。在全社会树立主动开放、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的新理念,加快对外开放政策推动、宣传引导、服务保障等服务体系建设,以快捷、真诚、优质的服务,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氛围;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坚决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保护客商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开放、多元、包容的人文环境。

推动投资服务快捷化。探索推行PPPBOT等融资模式,多渠道引进外部资金投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加快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加强外商投资项目跟踪服务,扩大外商投资规模,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推行“一窗式”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非行政许可审批一律取消,清理并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推动金融支持优质化。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开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金融机构与本土金融机构合作,大力实施“引金入吴”战略,努力把吴忠(利通区)建成宁夏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结算中心,争取设立丝路经济产业发展基金,打造面向先试先行的区域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业务。

  

节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资源配置,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建立富有创造力、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为重点,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落实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清理优化行政权力目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提高政府效能。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推动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改革,减少前置审批,增加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全面推行商事主体“一照通”登记制度改革。实施重大招商项目“两不见面”全程代办制度,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完善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制度,探索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重点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倾斜,对竞争性产业改政府直接投资为基金投入滚动发展,更好发挥财政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通过政府投资补助、基金注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强社会资本与政府投资的融合,引导社会资本采用PPP等模式参与公用事业建设。建立机构担保、政策性保险、村级互助担保基金等多种形式并行的倍增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者融资能力。

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针对我区特点,科学理清市区两级的权责关系,建立与我区事权和责任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全面规范、公开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回归政府公共财政的本质功能,“十三五”期间,保证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的80%用于社会和民生。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加速推进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扶持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市场挂牌。鼓励发展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探索开展“政银保”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进一步完善金积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现代纺织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健康休闲产业园。创新合作模式、回报方式,形成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以及特许经营领域的体制机制。完善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的制度,更加重视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

    

第六章 坚持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实现新跨越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强化政府职责,构建多元化的民生及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问题,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第一节 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保障就业和脱贫攻坚摆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

推进精准脱贫到户到人。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战略,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发挥政府统筹部署、牵头抓总核心优势,聚部门之力,通过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特色产业、品牌引领、旅游休闲、基地建设等措施,着力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项目扶贫、移民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创新;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到2020年实现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7个非重点村全部脱贫减贫,整村销号,与全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健全城乡社会化救助体系。健全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规范城乡低保分类保障措施,按救助对象不同需求实施差别化救助,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和整户施保水平;切实解决好五保对象、孤儿、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口粮、衣被、医疗等基本生活困难;加强社会救助与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就业再就业政策、扶贫开发之间的衔接对应,形成梯次保障结构;全力推进以城乡低保为基础的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体系建设,科学确定救助人群,保证社会救助制度公平公正实施;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补充作用,实现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衔接,重点解决低保家庭及其他低收入家庭急难救助,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度,建成利通区敬老院。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兴办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完善配套措施,突出解决高龄、空巢、独居、生活困难、留守等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实现养老服务机构覆盖全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拓展全区智能化社区服务内容和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医疗、保健、就餐等多种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慈善类和社区服务类养老服务组织,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互助体系。全面落实高龄老人津贴、孤儿养育津贴惠民政策,稳步推进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紧紧围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及维权等工作内容,全力实施残疾人“五大圆梦工程”,改善残疾人生活发展状况。依法做好儿童收养登记和婚姻登记工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慈善建设,加大公益慈善宣传力度,推进慈善文化建设,壮大慈善志愿者队伍,增强公民慈善意识。加大慈善募捐力度,精心打造慈善救助品牌,实现救助与募捐的良性互动。推进慈善机构的社会化发展,加大“透明慈善”工程建设,树立公信形象,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到2020年,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建立。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覆盖面。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建立职业年金。到“十三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8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万人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万人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社会保障卡持卡率达到100%

  

专栏14: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13.31亿元。

主要包括: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抚养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体系高闸镇老年公寓张家滩湖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

    

第二节 全面深化就业创业工作

  

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建立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金融、产业等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到202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强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以及新业态就业的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提高就业专项资金、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工作经费标准。加强各类群体就业政策的协调,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解决劳动者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税负重、门槛高等问题,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新能力,扶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创业担保贷款配资比例,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培训指导,建设一批标准化创业孵化基地和失地农民创业园区。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宽容失败、勇于创业的社会氛围。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被征地农民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被征地农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有序引导有条件的被征地农民融入城市。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型企业就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施就业援助计划,健全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和制度,继续购买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长期失业人员稳定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多渠道促进农业劳动力特别是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专栏15创业就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创业就业重点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16.51亿元。

主要项目:郭家桥乡失地农民创业园、东塔失地农民创业园项目、吴忠市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心、高闸镇失地农民创业园、上桥镇涝河桥村失地农民培训中心利通区技工学校建设项目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

  

第三节 推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工作,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坚持“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实施精细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目标,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村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广泛开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

专栏16:教育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重点建设项目33个,总投资26.75亿元。

主要项目:板桥乡幼儿园建设项目、板桥乡早元学校建设项目、吴忠市教育培训中心项目、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项目、新建第十六小学、吴忠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实验学校宿舍等工程、校园信息化建设、吴忠市少儿图书馆、金积秦渠中学等50所学校、吴忠市教育培训中心等

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健康利通”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成古城、金银滩、郭家桥、板桥等乡镇卫生院和金积田桥村、马莲渠乡廖桥村等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全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覆盖面达到95%以上,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全区医疗保险政策,规范筹资机制、筹资标准、补偿水平、报销方式和管理形式,实现自治区级统筹。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巩固完善城乡居民普惠性健康体检制度。探索开展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机构“共保联办试点”,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衔接,形成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有效缓解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加强慢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大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多部门协同配合,统筹各方资源,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开展健康咨询、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等个性化健康干预。巩固和提高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各项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慢性病防控监督管理机制。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加强区、乡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综合服务功能,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整合公共资源,为有效扩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供载体;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公共电子阅览室、送书下乡、流动舞台等文化惠民工程,活跃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度挖掘我区“黄河、红色、慈善”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体现民族特色、艺术造诣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体育社团、体育组织、业余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加大全民健身路径;进一步完善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体育公园、体育健身广场、全民健身户外营地、社区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积极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到2020年,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区人口的50%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专栏17医疗卫生与体育健身重点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与体育健身重点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12.42亿元。

主要项目:中医医院、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精神疾病治疗体系、康复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通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老年病医院等。

  

第四节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努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按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和行政程序办事,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民主、合法。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建立健全以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加大行政监察和督查力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落实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执法重心和力量向基层倾斜。依法依规加大政务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

坚持司法公正。深化司法改革,建立健全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及时获得有效法律帮助。

全民知法守法。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七五”普法宣传教育规划,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宗教场所,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的全覆盖,营造全社会知法、尊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第五节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依托数据信息化建设,创新城市、社区、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加大源头预防,规范信访秩序,畅通信访渠道,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防、预判社会矛盾的产生,充分采用民意调查、公示、听证等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群众介入到重大政策、项目、工程的论证、决策、设计等环节,对群众反映的共性和突出问题,妥善加以解决,获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快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督办全公开,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坚持前端治理与末端处理相结合,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城市治安防控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系统防控网、实有人口管理防控网、重点行业和重要场所安全防控网的建设;加大刑事犯罪、毒品犯罪打击力度;强化流动人口、戒毒康复人员等特殊群体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

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制定隐患排查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明确考核奖励办法,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强化手段,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有序、有效。

加强应急能力和应急场所建设。根据我区地质、气候、水利等条件,有针对性地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实施地质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利通区应急避难场所。

  

第六节 巩固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坚持提质扩面与总结推广相结合,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

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细胞工程,使创建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融合推进。深入实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地区经济振兴、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地区文化繁荣、民族政策法规落实、宗教事务依法管理、宗教人士教育引导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中华民族意识。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渗透活动,全力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推动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广泛开展以创建双拥模范城(县)为内容的群众性双拥共建活动,全面落实双拥优抚安置政策,以完善待遇标准体系,规范数据管理、创新服务方式为重点,推进优待抚恤工作。认真做好退役士兵安置,逐步形成就业培训、扶持就业、经济补偿、货币安置为主要内容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探索建立退役士兵技能专长和就业意愿信息与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共享机制,指导帮助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拓展深化国防动员实战化准备,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狠抓战备建设和实战化训练。着力抓好民兵应急分队建设,进一步加大新型民兵分队建设比重。持续依法推进征兵工作稳步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深化军(警)寺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开展社会化拥军工作,培育树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双拥先进典型。

扎实做好统战工作着力发挥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作用,进一步展现统一战线形象,发出统一战线声音,彰显统一战线优势。创新政党协商,完善民主党派协商内容和形式,健全知情和反馈机制,增加讨论的平台和机会,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深入实施金牌建议培育、精品服务基地打造、拔尖人才培养“三项工程”,创新政党协商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以促进“两个健康”为出发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创新服务内容,搭建工作平台,推动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统一战线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探索统一战线服务脱贫新模式。


章 加强组织领导  共圆小康之梦

  

本《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经过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将积极履行职责,调动全区上下各方面积极因素,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为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带领全区人民锲而不舍,共同奋斗,共圆小康之梦。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规划从蓝图变成全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路线方针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引领群众发展的能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成立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或管领导牵头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规划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负责研究决策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组织制订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相关政策;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项目的实施过程,监控项目建设质量,评估、验收项目建设成果;负责建立相关部门和个人实施规划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机制。

  

第二节 政策保障

  

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及吴忠市各方面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各乡镇政府各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坚持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性结合,切实为规划的如期实现提供政策保障。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乡镇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统筹制定相应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改革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制定进度时限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的原则,各乡镇、政府各相关部门以本《规划》为统领,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和政策,如工业发展规划、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为总体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实行规划分类指导。保持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规划实施期间,原则上要做到总体规划、总体布局和重大项目不做大的调整。对已经明确的建设工程和发展思路,各乡镇、政府各相关部门必须结合总体规划,抓紧细化、深化,提出具体政策和抓手。对比较清晰但尚未确定的具体工作,要进一步论证和落实,制定一整套强化功能的方案措施。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枢纽型、网络化、功能性等方面的重大项目,要确保项目落地,切实按规划和计划建设好。

  

第三节 体制保障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责任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规划确定后,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将组成规划执行情况联合考核组,分行业、乡镇和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强化对创新驱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

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总体规划由政府组织评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等内容,应根据未来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适度修订调整,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在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公开规划执行情况。为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三五”期间,建立规划实施信息发布制度、经济运行调度协调制度和规划实施例会制度,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公布、分析,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健全规划重大事项实施情况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评议机制,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四节 项目保障

  

利通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二、三产的总体基础都比较薄弱,“十三五”期间,投资仍将是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项目则是支撑投资的主要载体。

科学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各乡镇、政府各相关部门必须站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我区实际,精心谋划和论证项目,主动上下对接项目,做到在谋划项目上高人一筹,在抢抓项目上先人一步,下大力气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形成“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大中小项目一起上的建设格局。

  

专栏18“十三五”重大项目

利通区辖区内共储备“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443个,总投资1970亿元。

其中利通区“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253个,总投资1036.22亿元;吴忠市“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在我区实施的有190个,总投资933.73亿元。

其中涉及农林水牧项目103个,总投资166.02亿元;工业项目54个,总投资574.45亿元;交通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275.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91个,总投资358.48亿元;社会事业项目122个,总投资163.42亿元;商贸旅游项目57个,总投资253.2亿元;能源项目5个,总投资178.87亿元。

积极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突出抓好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到我区投资。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及吴忠市的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优惠政策,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

健全规划财政保障机制。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根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稳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实行滚动管理,实现规划期内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创新财政资金运行模式,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担保、民办公助、以奖代补、PPP等手段,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投融资及资本运作能力,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规划要素资源配置。全力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标需求,注重提高要素保障效率,提升要素利用效益。要严格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质量监管,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宁ICP备19000976号-1宁公网安备64030202000186号

 主办单位:利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3-2666555 网站标识码:6403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