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6月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索引号 | 640302021/2024-00020 | 文号 | 生成日期 | 2024-07-22 | |
---|---|---|---|---|---|
内容分类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利通区统计局 | 责任部门 | 利通区统计局 |
利通区2024年1-6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重点行业生产不稳,一季度全区各行业低位运行开局,主要经济指标不同程度下降,经济增长压力之大历年罕见。进入二季度,行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稳定,经济下行压力有效缓解,主要经济指标止负转正,经济形势呈现“稳步提升,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运行“韧性强”:稳回升步伐更显扎实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1-6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74亿元,同比增长2.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速比1-3月回升3.5个百分点,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的局面,位居全自治第13位,市辖区第3位,经济回升态势明显好转。
从产业发展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56亿元,同比增长7.5%,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33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比1-3月回升8.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84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1-3月加快0.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66.3%,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一季度12.8:37.1:50.1调整为11.6:40.0:48.4。
二、产业发展“增长稳”:核心产业牢固支撑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健,奶产业支撑作用稳固
1-6月,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5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位居全市第3。其中,农业产值28441.7万元,同比下降15.5%;林业产值391.2万元,同比下降47.1%;牧业产值255708.4万元,同比增长11.4%;渔业产值1827.1万元,同比增长1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145.5万元,同比增长3.3%。
一是粮食生产有序开展。2024年,共落实粮食种植面积26.57万亩,其中春小麦播种1.33万亩;籽粒玉米播种21.76万亩;水稻2.87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0.45万亩、小麦套种大豆0.04万亩、单种大豆0.12万亩。二是奶产业稳固支撑。截止6月,全区共有82家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含孙家滩32家)。奶牛存栏23.71万头,同比增长4.4%,占吴忠市奶牛总数的70.5%;鲜奶产量62.09万吨,同比增长14.9%,占吴忠市鲜奶总量的70.6%。上半年奶产业实现产值18.03亿元,占牧业产值的70.5%,占总产值的60.6%,对总产值的贡献率为146.5%,拉动总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三是牛羊产业稳步增长。1-6月,全区牛存栏37.84万头,同比增长3.9%,其中肉牛14.14万头,同比增长3.1%;牛出栏5.36万头,同比增长17%;牛肉产量8668吨,同比增长18.3%。羊存栏29.16万只,同比增长5.2%;羊出栏19.2万只,同比增长5.3%,羊肉产量3340吨,同比增长5.3%。肉牛、肉羊产业共实现产值7.06亿元,占牧业产值的27.6%,拉动总产值增长9.0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加快恢复,产能释放步伐加快
1-6月,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9.62亿元,同比增长2.3%,比1-3月回升6.7个百分点,分别拉动第二产业、GDP增长0.9、0.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比1-3月回升8.0个百分点,稳定恢复态势明显。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比1-3月回升12.7个百分点。
一是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1-6月,规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占比为69.1:30.9,轻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7%,比一季度回升18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增速高出轻工业9.1个百分点,拉动增长2.6个百分点。二是辖区经济贡献率较大。1-6月,辖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比一季度大幅回升18.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经济贡献率高达82.5%,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金积工业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6%,拉动规上工业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三是重点行业支撑稳固。1-6月,全区重点监测的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其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和燃气生产供应业保持积极增长态势,分别同比增长20.3%、4.0%、89.9%、21.7%和13.5%;分别拉动工业经济增长0.6、1.3、4.5、0.2和0.1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印刷业、电气机械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同比下降5.5%、33.1%、9.0%、80.7%和17.2%;分别下拉规上工业经济增长1.4、0.9、0.2、0.9和0.9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多点开花,承压前行稳步复苏
“后疫情”时代下,服务业发展呈现出“缓慢恢复,震荡前行”的发展态势,六大行业不同程度增长,服务业牢固支柱产业地位,有力支撑整体经济前行。从行业发展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36亿元,同比增长10%,比一季度提升0.3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04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一季度回升2.2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4.9%;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58亿元,同比增长2.7%,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0.3%。以上三个行业拉动服务业增长2.7个百分点,是支撑服务业增长的主动力。从营业收入看:1-6月,29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2.6%。7大行业门类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3个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8%、6.4%、7.8%,分别比1-3月提升5.7、11.2、4.7个百分点,是带动规上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投资增速明显提振,项目建设成效彰显
二季度以来,全区上下深入实施利通区“2024 年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持续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结构持续改善。1-6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比1-5月回升4.4个百分点,再度回归正位,位居川区第8、市辖区第4。
从产业结构看:1-6月,一、二、三产业占全区投资的比重为3.2:22.9:73.9。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5亿元,同比下降44.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亿元,同比增长19.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45亿元,同比增长1%。从区域投资看:1-6月,市直部门完成投资4.4亿元,同比增长16.7%;金积工业园区完成投资6.12亿元,同比增长3.7%;区本级(含孙家滩)完成投资13.38亿元,同比增长6.4%;房地产开发投资24.1亿元,同比下降2.8%。从投资类别看:1-6月,全区工业完成投资11亿元,同比增长19.5%,比1-5月提升47.3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投资5.57亿元,同比增长143.8%,比1-5月提升36.6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97亿元,同比增长403.7%,比1-5月提升181.7个百分点。
(五)社零总额平缓前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随着扩大内需战略以及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显效发力,市场热度持续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发展。1-6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2亿元,同比增长0%,总量位居全自治区第4,市辖区第3,占吴忠市总量的42.49%。
从城乡消费看:1-6月,全区城镇实现社零总额32.95亿元,同比下降0.1%,降幅比1-3月收窄0.9个百分点;乡村实现社零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0.5%。从消费领域看:全区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共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5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7.5个百分点。从零售业态看:石油制品类商品累计同比增长15%,当季同比增长30%;吃穿用类商品同比下降3.5%,其中饮料类同比增长2.6%,服装类同比增长16.7%,烟酒类同比增长33.3%。
三、保障措施“成色足”: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随着一系列保企业保民生政策落地实施,在推动全区经济运行的稳步回升的同时也带动了财政收支、居民收入等效益的持续增长。
(一)财政收入小幅增长,民生领域支出扩大。据财政部门统计数据显示,1-6月,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089万元,同比增长0.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3371万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1-5月提升3.1个百分点,其中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738万元,同比增长39.2%;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466万元,同比增长36.8%。
(二)居民收入保持上扬,再度实现两个“跑赢”。1-6月,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17元,同比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93元,同比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高出GDP增速2.7、3.8个百分点,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出城镇居民收入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减。
(三)从业人员工资小幅上浮,拉动非营利性服务业正位增长。进入二季度以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效能奖发放到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略有提升。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2.5亿元,同比增长6.4%,受此影响,1-6月全区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38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比重达35.1%,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2个百分点。
(四)物价水平持续下滑,整体区间温和可控。据国家统计局吴忠调查队监测数据显示:1-6月,吴忠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下降0.5%,6月当月同比下降0.9%。食品价格下降是导致整体物价下行的首要因素,主要因为进入夏季,本地冷棚蔬菜和大地蔬菜生长加快,产量增大,加之外地蔬菜供应增加,市场货源增多,鲜菜价格走低,同比下降21%。肉价方面,受大量进口牛肉涌入中国市场、本地奶牛淘汰宰杀增加两方面影响,牛肉价格同比下降17.4%。